《Metamorphosis of the Virtual 5 + 5》乃源于法国著名作家及哲学家Christine Buci-Glucksmann的一篇关于本次参展的其中一位法国艺术家Pia MYrvoLD的文章。篇中充满诗意及令人回味的文字道出,我们经常面对着存活并不断变化的艺术本质,而其可变幻的概念引领着我们透过艺术去创造一个又一个无止境的故事。
展览将展出多个来自中法两国的国际知名新晋艺术家之代表作,其中包括几组特别为chi K11美术馆所创作的作品,将带领观者投入震撼且多感官的旅程,让他们同时体验有形、思想及情感上的冲击。
策划本次展览的宗旨,除了让大众有一个艺术家与社会大众进行与众不同的文化交流机会外,更希望鼓励观者从展览中的五个系列,包括光通量(Flux)、生命形态(Life Forms )、城市景观(Cityscape)、形态发展(Morphogenetic)及虚拟人像(Avatar),主动探索及思考作品背后的创作意念。
策展人:
David Rosenberg 是以巴黎为基地的独立策展人及编辑,经常于法国及海外定期筹办各种艺术展览,并就现代及当代艺术发表过无数文章。他 最近所策划的展览,展出场地包括布达佩斯的匈牙利国家美术馆(Hungarian National Gallery)、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MACRO)、巴黎红屋(la maison rouge)、巴黎红房子基金(Fondation Antoine de Galbert)、路易威登文化艺廊(Espace Culturel Louis Vuitton)及布鲁塞尔的伯格山基金会(Fondation Boghossian)等。
金柱元 Joanne Kim (K11 Art Foundation)
参展法国艺术家简介:
Maurice Benayoun (又名MoBen) ,是一名游走于巴黎及香港两地的法国新媒体艺术家兼理论家。他的作品大多运用不同媒体形式展示,包括录影、引入式的虚拟实境空间、网路、无线科技、表演艺术、大型艺术装置及互动式展览。
Miguel Chevalier 是位元早已选择只用电脑及新科技作为媒介的知名国际艺术家,亦是一位元运用电脑及数码科技的先锋。他经常以建筑及公众空间作互动,发展出后设城市(meta-cities)、虚拟花园及森林,及随之自然发展出来的”分形植物” (fractal flowers)。
Pascal Haudressy 的作品经常连接现实及虚拟空间。他创作的作品装置结合了数码影像、物件及雕塑。同时,他亦喜欢发掘电脑随机计算过程中的潜在美学。
Pia MYrvoLD 是一位专注于数码艺术的工作者,在此之前曾是多媒体艺术家、策展人及一名成功的时装设计师。她的作品创作大多为数码建筑及景观,包含如维纳斯的古董雕塑,或细胞生物状的原始假像。她的”虚拟形态”展品多数连接着声音和音乐一同展出。
ORLAN 是首名以手术形式作艺术媒介表演的国际知名艺术家。现时她的表演已延伸至雕塑、摄影、表演艺术、生物科技及新科技等。她的作品大多专注于数码及虚拟人像的概念。
参展中国艺术家简介:
徐文恺(Xu Wenkai,又名Aaajiao)出生于西安,后来移居上海。徐文恺是现今中国年轻数码艺术家先锋,同时为网上博客及自由文化的开发者。
冯梦波(Feng Membo)是中国首名开发”全球网路”题目的艺术家,主要研究虚拟世界及其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冯梦波早期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受训为版画家。于90年代初期,开始钻研数码艺术,并于绘画及数码艺术之间创作。
缪晓春(Miao Xiaochun)的摄影作品凭着其记录现代中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和透视出大众与建造空间的关系而闻名于世。他采用数码科技创作全新世界概念作品,尤以3D动画为创作媒介。作为一位数码艺术家,他适当地选用现代工具表达作品,同时亦保留了他于传统观念与中国艺术美学原则的信念。
曾建华(Tsang Kin-Wah)凭着他的作品“combining the foul language (text) with the floral pattern(Image) which are swirling and running throughout the space”而知名国际。他亦创建了融合声音、色彩及语言的大型多媒体引入式装置。
郑达(Zheng Da)对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交叉非常感兴趣,专注于电子虚拟人物的互动低科技艺术实验。工作和生活于故乡武汉。 (新媒体互动艺术家、低科技艺术家、独立游戏制作人,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韩国文化部CPI访问学者。现工作生活于中国武汉。)